致辅导员丨“就业创业+思政”视域下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创新机制实践探索

发布者:飞行学院

发布时间:

2022-12-29

浏览次数:

692

2022-11-25 18:00  作者:庞朝阳 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5mIqNd4TDWobwHi_UUjtDw

所谓“就业创业+思政”模式,是指把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,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,使学生在就业创业实践中体现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。可见,“就业创业+思政”模式突出强调了“思政+”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鲜明导向,以及对就业创业价值观的输出引导,从而实现在就业创业目标导向上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在价值导向上的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。


一、教赛相融,夯实“就业创业+思政”教育主阵地功能,准确理解理论基础上的实践逻辑

教赛相融是基于对“以赛促学、以学促赛、教赛融合”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探索,通过契合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要求,充分适应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客观需求的基础上,摸索出的一套切实可行的“以竞赛为突破口,提升教学能力”的反哺师生创新双赢机制,而在其中加以思政的教育引领,确保就业创业既有利于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,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。一是发挥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,坚持课程教学在专业课程固本培元基础上,突出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重要作用,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,注重学生内涵式的提质增效,并注重协同思政课程、课程思政和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同向同行,促进学科体系、思政教育与毕业生就业贯通融合。二是建立健全竞赛的体制机制,确保学科竞赛高效、科学、规范管理。重点加强竞赛科学系统指导,突出创新型、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,通过激励性发动和奖励性带动机制,不断提升学科竞赛的覆盖面、辐射度和参与的比例,实现实践锻炼与就业创业的深度结合。


二、队伍建设,增强“就业创业+思政”服务主力军作用,统筹实践育人基础上的科学引导

建立健全分管领导、专任教师、班主任、辅导员“四级包干”体系,突出在就业创业服务上的精准指导,统筹发挥工作部署、教学强基、学业督导和思政固元的工作效能,把传道受业解惑和实战指导相结合,着力提高教育质量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。一是依托教师专业本位,不断更新教育理念,加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,以及专兼任教师培养力度,定期开展培训与研讨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,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,融通专业教育、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贯通机制,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二是创新思政工作队伍建设,辅导员全程参与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指导,及时、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,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,并及时跟进毕业生职业招聘、创业指导、困难援助等举措,确保服务不断线。


三、校企共通,健全“就业创业+思政”共享共融机制,科学研判人才基础上的内在需求

校企共通不仅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,更是一种育人新模式,在精准对接人才市场需求的前提下,把“请进来”到“引进去”更加透明化、便利化,不仅可以“一站式”就业精准就业到位,还可以资源共享,实现“双向奔赴”的良性局面。一是深化产教融合,充分整合社会资源,依托企业和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,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畅通、资源共享,为毕业生就业创业营造更好环境,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高质量供需桥梁。二是牢牢把握高校的立德树人本位,确保人才具备厚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养,促进人才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。通过持续开展企业认知实习,深入了解企业发展规模、企业文化,深度调研其用人需求及职业发展通道等关键信息,推进职业化素养和开拓创新思维,确保人才培养始终对接市场需求。


四、因时而进,掌握“就业创业+思政”需求风向标作用,精准把握目标导向上的现实逻辑

就业创业是在服务现实逻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化实践,在价值上体现的是意识对社会实在的物化表现。但是,就业创业目标过程中需要契合国家需要、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。一是因时而进,面对疫情下就业形势的严峻复杂性,对毕业生工作带来新的挑战, 需要结合学生职业需要和现实发展紧密结合,创新工作途径, 做实做细毕业生毕业、就业指导服务工作,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当前社会需求及就业政策,树立正确的择业、就业、创业观念,培养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,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素质。二是因势而新。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,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也催生了大量新产业,无疑派生出大量新的就业需求,尤其高新技术研发、服务等相关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而生,这给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,但是也需要在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中,找准就业指导的关键所在。

版权所有:山东航空学院飞行学院 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7012503号-2
学校地址: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邮编:2566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