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暴雨中,很多北京市民以自己的行动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温暖和力量:陌生人彼此搀扶趟过积水区,众人齐心协力救援被困车辆,爱心车队凌晨自发冒雨无偿送机场旅客回家……暴雨中的种种“正能量”反映了公民奉献意识和整体素质的提高。
从去年“到北京来看海”的看热闹心态,到今年暴雨中的守望相助,反映了社会和公民在一场场暴雨洗礼中的进步。而民航亦是如此。在应对这场特大暴雨的过程中,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民航旅客和民航各单位的进步。面对暴雨造成的航班延误,候机楼里少了些谩骂和指责,多了些和谐和理解,旅客对民航服务人员的尊重和理解令人感动。
在这场暴雨中,民航各单位行动更加迅速,保障更加有力。航空公司及时发布预警信息,不断通报航班动态,根据延误情况,及时采取措施,为旅客提供餐食并发放毛毯;首都机场循环播放天气对航班影响的视频,机场内的店铺延长营业时间;积极协调延长快轨运营时间,增加出租车,调配所有机场车辆运送旅客回市区;空管部门成功地保障了备降航班、受特殊天气影响不能正常降落航班的安全,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协调临时航线,尽快放行航班。这说明,经过此前无数次暴风雨的洗礼,民航各单位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在应急处置方面显得更加从容有序。
在正视诸多给人带来“正能量”细节的同时,我们也不讳言那些不和谐的音符:服务人员在发放毛毯时,部分旅客一哄而上,没有顾及身旁的老弱病残旅客;不理智行为依旧出现在少数旅客身上,面对恶劣天气,他们仍然在机场候机楼内吵闹,要求航空公司赔偿。
这些现象不禁让人们思考:在面对天灾时,我们究竟应该做一名怎样的公民?
在特殊天气出现时,每一位公民都需要守望相助、彼此支持。民航业同样也是如此,创造安全顺畅的出行环境,需要民航各单位与旅客的共同努力。在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时,航空公司、机场和空管等部门都十分理解旅客们的焦急心情,并且会想尽办法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旅客尽快成行。而民航各单位的工作也需要广大旅客的理解、支持和配合。如果旅客们能够自觉维持良好的乘机秩序,为自己和他人营造和谐的乘机环境,并且听从民航工作人员的安排,那么民航在航班延误后的工作将会更加顺畅,航班也能够更加顺利地尽早起飞。在暴雨来临之时,和谐、轻松、友爱的出行环境是民航业和旅客们的共同追求。